很多朋友非常的愛吃牛肚,不管是涮火鍋還是拌菜,牛肚都是必須要吃的一道菜。那么千層肚和毛肚的區別是什么呢?這個問題就連很多愛吃牛肚的人都分得不太清楚,因為二者實在是太像了,口感也沒有太大的區別。其實牛有四個胃,千層肚指的是瓣胃,毛肚指的是瘤胃。
反芻動物休息的時候嘴不停地嚼啊嚼,是把胃中的食物再次嚼爛。牛羊等反芻動物的胃分四個倉室,在中國,這些倉室被分別稱作“x胃”,故曰四個胃。這些形狀、功能不同的胃不僅僅為牛羊提供了消化草的功能,也為象我這樣酷愛伊斯蘭飲食的人提供了不同口感的美味。肚絲、爆肚、百葉不知吃了多少。
牛羊胃的一部分叫瘤胃(rumen),這是大的一個倉室,連著食道。瘤胃上有許多乳頭狀突起(papillae)。這些突起形狀不一,有粗有細,看起來像毛巾上的毛毛或是毛刷,故這部分胃在火鍋店稱為“毛肚”,各位在飯店點“尖椒肚絲”,用的是這部分。
反芻動物是ruminant,估計和rumen有關聯。和瘤胃相連的是二部分:網胃(reticulum),網胃大家一定也很熟悉,內壁上有六邊形蜂窩狀皺紋,顯然像漁網,這部分在爆肚中稱為“葫蘆”,香港叫“金錢肚”(香港同胞,咱能整點和錢沒關的事情不?)。
rete在拉丁語是網的意思,reticulum是“網”的小詞,即“小網”;就像cigarette(香煙)是cigar(雪茄)的小詞一樣,在廣東話中“碗仔”(即小碗)是“碗”的小詞,有一年在香港米線店要個“碗仔”,老板竟然端來一盤通心菜(“通菜”)。
瘤胃上的乳頭狀突起和網胃上蜂窩皺紋顯然都是為了增加內壁的表面積,這兩部分雖然內部結構不同,但功能是一樣的,被咀嚼后的食物在這兩個倉室間流動并分層,固態物多的、密度大的沉到胃底,反芻時流回食道,讓牛羊再次咀嚼,這說明連接食道的地方一定在瘤胃的中下端。
在瘤胃和網胃中,微生物讓混合了唾液的草發酵,起到分解草中纖維素的作用(把纖維素發酵,生成乙酸、丙酸、丁酸,這些少于6個碳的酸被稱為揮發性脂肪酸(VFA))。
咨詢服務熱線:
136-9642-1666
130-1232-3114
地址:重慶市合川區合陽辦五尊片區